英文缩写 H-O-S
英文全称 Heckscher-Ohlin-Samuelson
中文解释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缩写分类 经济管理
缩写简介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概述 比较优势一词进入到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成为最重要的理论概念,首先应该归功于李嘉图(D. Ricardo)。李嘉图模型是对斯密(A. Smith)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的重要扩充。其核心思想是,在各国之间其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因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相对差异而产生的各国生产同一商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且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按照这种贸易模式进行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促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改善,并为各贸易国带来国内福利水平的增进。李嘉图之后,詹姆斯•穆勒(J. Mil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埃奇沃思(F.Y. Edgeworth)等人都对这一模型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条件问题和一些比较静态分析上,对比较优势成因的解释并没有超出李嘉图所说的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进入20世纪,情形有了变化。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研究表明,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差异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在此前后,哈伯勒(G. Haberler)引入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并且用机会成本重新解释了比较成本的涵义,从而使得比较优势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彻底脱离了关系。加上这一时期勒拉(A. P. Lerner)和里昂惕夫(M. M. Leontief),尤其是萨缪尔森等人的努力,比较优势理论在以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为边界约束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得到了系统表达。在此后约半个世纪中,这一取得现代形式的比较优势理论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统治地位,并且成为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分支。在后来的研究中,这一理论常常被称为HO理论;由于后来萨缪尔森在这一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又被称为HOS理论;因为这一理论用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了比较优势,因此又叫作要素禀赋理论。应该指出,从其现实意义看,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李嘉图基于经国际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但是因为这一理论采用了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因而很快取代李嘉图模型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纯理论中的最重要的理论 。本文将其称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中心概念: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其基本结构则被后来的研究者归纳为四个基本的定理(theorem)。它们分别是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H-O)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S-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factor-price equalization,FPT)定理或称H-O-S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czynski)定理 。这四个命题之所以被称为定理,是因为它们都经过了严格的数理证明。